微塑料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時提出。隨后,由于其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人類對環境投之以塑料廢棄物,環境報之以微塑料。
如今,這個“報應”就在我們眼前——微塑料已遍布全球,無處不在。它們遠在“天邊”:遠到罕無人跡的南極洲冰原,深到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高到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又近在眼前:環境中的微塑料早已滲透到我們的食物、空氣和水里。
長期以來,塑料被認為是惰性物質,被攝入人體后,它們會通過胃腸道并經過膽道排泄。然而,它可能不像我們曾經認為的那樣無害。最近有動物研究表明,小于10μm的微塑料可以穿過細胞膜進入循環系統,并到達其他組織。
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頂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9.028)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通過調查來自中國11個省市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首次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證據:經常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以及工作性質為粉塵暴露的參與者,其糞便中的微塑料更多,而體內微塑料含量的升高還可能會加劇腸道炎癥。
不僅如此,微塑料可能已經滲透在體內的各個器官。
北京時間3月25日凌晨,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頂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9.621)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類志愿者血液中發現了微塑料,這進一步引發了微塑料對人體健康長期影響的擔憂。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2名健康志愿者,通過靜脈穿刺獲得全血樣本。
他們在排除血液樣本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后,在17人(77%)的血液中檢測到了可量化的微塑料,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其中最常見的塑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PET、PS和PE分別占到50%、36%和23%。
PET通常用于礦泉水瓶、飲料瓶和各種家用電器的外觀等;PS廣泛用于食品包裝材料;PE用于包裝薄膜和塑料袋;PP廣泛用于外賣餐盒;PMMA多用于電子設備和照明設備的外觀。
研究人員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是未知的,因此它們在人體的命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科學上講,微塑料通過循環系統到達全身各個器官是合理的。此前已有研究證實,人類胎盤對50、80和240納米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微塑料具有滲透性。
這項研究報告的微塑料濃度涉及潛在的接觸途徑包括空氣、水和食物,以及可能被攝入的個人護理產品、牙科聚合物、聚合物植入物碎片、聚合物藥物遞送納米顆粒和紋身墨水殘留物等。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研究人為污染物的Alice Horton博士說:“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發現,因為微塑料已經在實驗室中被證明可以在實驗條件下引起炎癥和細胞損傷。這項研究證明了微塑料不僅在整個環境中彌漫,而且也在我們的身體中彌漫。這種情況的長期后果仍不清楚?!?/p>
研究人員表示,微塑料是否存在于血漿中或由特定的細胞類型攜帶,以及這些細胞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將微塑料穿過粘膜轉移到血液中仍有待確定。
如果血液中的微塑料確實由免疫細胞攜帶,那么問題就來了,這種暴露是否會潛在影響免疫調節或對免疫疾病的易感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